印尼发现世界上最小的鱼
依靠0.1毫米之差,“世界上最小鱼”纪录再次刷新。一些来自欧洲国家和新加坡的专家不久前发表研究结果称,他们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现一种“袖珍鱼”,体长仅有7.9毫米,相当于蚊子的大小。
这种“袖珍鱼”不但夺得“世界最小鱼”的称号,也成为世界上最小的脊椎动物。
刷新纪录
这一研究小组由伦敦动物学家拉尔夫·布里茨领衔,成员还包括瑞士鱼类学家莫里斯·科特拉,以及来自德国和新加坡的两名同行。
《伦敦英国皇家学会学报》一月下旬刊登了这一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。他们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现了一种“袖珍鱼”(学名PaedocyprisProgenetica),其中一条成熟雌性的个体从鼻子到尾巴总长为7.9毫米,刷新了“世界上最小鱼”的纪录。
研究报告说,这种“袖珍鱼”还是鲤鱼家族的“远亲”。它们通体透明,成年雄性能够长到8.6毫米,而雌性则稍小。
此前,“世界上最小的脊椎动物”的桂冠一直戴在印度洋-太平洋海域的“鰕虎鱼”头上,其最小个体在成熟期时体长为8毫米。
外形奇特
来自欧洲和新加坡的科学家说,“袖珍鱼”成熟后就如蚊子一般大,需要借助一种特殊显微镜才能准确测量其长度。他们将这种鱼命名为“繁殖类幼介虫”。
布里茨说:“这是我在研究生涯中看到的最奇特的鱼之一。”
研究人员在报告中介绍说,这种“袖珍鱼”的雄性个体长有奇特的腹鳍,相对于身体其它部位而言发达的多。研究人员猜测这可能是便于它们在交配时抓住异性。
科特拉还介绍说,“这种小鱼头部尚未发育”,脑部还裸露在外面。
除了最新的“世界最小鱼”之外,研究小组还在马来西亚婆罗洲沙捞越邦附近,发现了“袖珍鱼”的“亲戚”(学名P.micromegethes)。这种鱼体长仅为8.8毫米,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淡水脊椎动物。
生于忧患
“我希望能在这种小鱼的栖息地完全消失之前,对它们进行更多的研究,”布里茨说。
“袖珍鱼”生活在一种奇特的热带雨林环境中,人称“黑水沼泽”,布满深达几米的泥炭沼。混浊的水体呈黑红色,像浓茶一般,酸性很高,PH值接近酸苹果。
尽管人们以前认为这样的沼泽中不会有生物存在,但最近的研究发现,这里竟然是不少生物赖以生存的家。
不幸的是,1997年的森林大火破坏了这片沼泽,现在又受到伐木业、城市化和农业发展的威胁。“世界最小的鱼”生存环境正不断恶化。
布里茨说:“东南亚的许多沼泽地带都已经不复存在,不少物种完全灭绝。这种地区性微小生物的数目正在不断减少,濒临灭绝。”
科特拉也表示:“这些生物的发现使我们认识到,人类对于东南亚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不甚了解。由于这些生物的栖息地正在迅速消失,它们的命运岌岌可危。”
这种“袖珍鱼”不但夺得“世界最小鱼”的称号,也成为世界上最小的脊椎动物。
刷新纪录
这一研究小组由伦敦动物学家拉尔夫·布里茨领衔,成员还包括瑞士鱼类学家莫里斯·科特拉,以及来自德国和新加坡的两名同行。
《伦敦英国皇家学会学报》一月下旬刊登了这一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。他们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现了一种“袖珍鱼”(学名PaedocyprisProgenetica),其中一条成熟雌性的个体从鼻子到尾巴总长为7.9毫米,刷新了“世界上最小鱼”的纪录。
研究报告说,这种“袖珍鱼”还是鲤鱼家族的“远亲”。它们通体透明,成年雄性能够长到8.6毫米,而雌性则稍小。
此前,“世界上最小的脊椎动物”的桂冠一直戴在印度洋-太平洋海域的“鰕虎鱼”头上,其最小个体在成熟期时体长为8毫米。
外形奇特
来自欧洲和新加坡的科学家说,“袖珍鱼”成熟后就如蚊子一般大,需要借助一种特殊显微镜才能准确测量其长度。他们将这种鱼命名为“繁殖类幼介虫”。
布里茨说:“这是我在研究生涯中看到的最奇特的鱼之一。”
研究人员在报告中介绍说,这种“袖珍鱼”的雄性个体长有奇特的腹鳍,相对于身体其它部位而言发达的多。研究人员猜测这可能是便于它们在交配时抓住异性。
科特拉还介绍说,“这种小鱼头部尚未发育”,脑部还裸露在外面。
除了最新的“世界最小鱼”之外,研究小组还在马来西亚婆罗洲沙捞越邦附近,发现了“袖珍鱼”的“亲戚”(学名P.micromegethes)。这种鱼体长仅为8.8毫米,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淡水脊椎动物。
生于忧患
“我希望能在这种小鱼的栖息地完全消失之前,对它们进行更多的研究,”布里茨说。
“袖珍鱼”生活在一种奇特的热带雨林环境中,人称“黑水沼泽”,布满深达几米的泥炭沼。混浊的水体呈黑红色,像浓茶一般,酸性很高,PH值接近酸苹果。
尽管人们以前认为这样的沼泽中不会有生物存在,但最近的研究发现,这里竟然是不少生物赖以生存的家。
不幸的是,1997年的森林大火破坏了这片沼泽,现在又受到伐木业、城市化和农业发展的威胁。“世界最小的鱼”生存环境正不断恶化。
布里茨说:“东南亚的许多沼泽地带都已经不复存在,不少物种完全灭绝。这种地区性微小生物的数目正在不断减少,濒临灭绝。”
科特拉也表示:“这些生物的发现使我们认识到,人类对于东南亚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不甚了解。由于这些生物的栖息地正在迅速消失,它们的命运岌岌可危。”